【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訊】近日,“MBA職場犀利說”系列分享活動正式線上開麥!首期分享聚焦于VC/PE行業(yè),特邀熊貓資本合伙人、長江商學院Global MBA 2008級校友毛圣博,上海景林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(zhí)行董事、長江商學院Global MBA 2012級校友吳斐,就大家最為關心的八大問題進行了坦誠、有料、接地氣的分享。以下是精編分享回顧,干貨滿滿,敬請享用——
Q1 兩位在預告片中都提到了,運氣對于投資成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,但又絕不能完全靠運氣,還需要一些別的東西給運氣補點血。對于這一點,能否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? 毛圣博: 我覺得VC/PE這個行業(yè)是一個非常契合趨勢的行業(yè),非??粗貢r機,所以運氣在里面占的成分其實很大,平常人說三分靠運氣,七分靠努力,我覺得VC/PE行業(yè)剛好反過來,就是七分靠運氣,還有三分要靠你的方法論、投資紀律、和你對既成大趨勢的迅速跟進和判斷能力。 我做過一個計算去衡量VC/PE的成功率,這里面有幾個數(shù)字: 首先我定義一下什么是好公司,我認為是超過20億美金估值的公司,這樣的公司對于VC/PE來說,從財務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好公司。因為VC/PE到最后基本都會稀釋到只有10%左右,那么對于20億美金的公司差不多能回來2億美金,這樣的話差不多可以一個項目把整個基金賺回來,這是我對一個好項目的定義。 我覺得早期投資我的定義就是這樣,后視鏡看回去,從1999年到2018年,我們平均到每一年差不多有12個參與的機會,但是現(xiàn)在最新差不多每年有5000多個成功融資的輪次。所以用12除以5000,就可以得出千分之二點四這個數(shù)字,這個可能就是整個市場VC投資命中好項目的概率。 當然可以通過做得更專來稍許提升這個概率。1999年到2018年之間出過很多好項目,包括:電商類的京東、拼多多、淘寶;社交類的陌陌、微信;交通出行類的滴滴、摩拜、蔚來汽車等等,可以看出行業(yè)還是相對聚集的,如果你其它的都沒投,就只專注于某個領域的投資,那么你的命中率可能會相對高一點。 但我用千分之二點四這個數(shù)字還想說明,即使你再牛,可能到最后還是七成以上會靠運氣,其余三成靠努力、靠方法論。 吳斐: 首先我非常贊成師兄對于運氣在投資領域重要性的觀點,在商業(yè)社會其實不只是投資,我覺得對于任何商業(yè)行為來說,運氣都是遠大于個人努力等其它因素的,因為在整個商業(yè)社會之中,一個人的作用或者說過程不一定能直接影響結果,所以我覺得運氣是基本前提。 其實在PE領域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你不知道這個企業(yè)他所面對的行業(yè)或者他上市時候會遇到什么事情、有沒有一些團隊內部的硬傷,這里面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,所以完全贊同運氣重要性。 細致到說其它因素,像人脈等在PE領域的影響,我是這么看的: 第一,在PE階段企業(yè)都是在中后期的,他們本身在細分領域已經(jīng)有一定的規(guī)模和名聲了,如果是好的企業(yè),他的創(chuàng)始人在社會地位上可能已經(jīng)比較高了,那么對于投資人來說也是比較稀缺的資源。那么這個時候你要去接觸他,打動他,爭取有機會投資他,那我覺得在這一點上,對于我們PE投資人來說,對于社會人脈資源的要求可能會更高一些。 特別是有些好項目在一些臨門一腳Pre-IPO項目的時候,這個時候除了我們專業(yè)判斷覺得他值得投資,那他為什么讓我投,這個時候可能我們會想很多所謂的資源、人脈的辦法去打動他。比如說去找長期與他合作的供應商或者是深度合作的商業(yè)伙伴,我覺得這個時候人脈的作用會更大一點,是個需要精心經(jīng)營的過程。 第二點,當企業(yè)往后走到規(guī)范化上市、包括并購出售過程的時候,我們也需要人脈,但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廣的人脈,而是比較精準的人脈。你需要去幫他找到合適的投行、合適的會計師、律師,甚至合適的產(chǎn)業(yè)投資人,這是你要出售他的情況。 積累人脈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可能要隨著從業(yè)時間越來越長、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才會慢慢有所積累。 我覺得分兩塊,一塊是長江本身。坦白說本身長江商學院不管是MBA、還是EMBA、CEO班,這個商學院在中國企業(yè)家的圈子里還是有比較好的名聲的,不管是非上市企業(yè),不管是一線城市、還是三線城市、五線城市,其實長江這個圈子對剛入行,一開始沒有什么圈子的新人來說,作為敲門磚還是很不錯的。與教授、同學和成熟的企業(yè)家交流,積累人脈的同時,也從他們身上學習。 第二塊是從商學院畢業(yè)步入職場之后,隨著在VC、PE行業(yè)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,作為一個職場人經(jīng)過5年、10年,慢慢積累的各種生意上的人脈關系就會逐漸增多,比如像師兄已經(jīng)快10年了,不管是他投的企業(yè)已經(jīng)上市或同行,總之認識的人非常多,這時候人脈的放大效應就會逐步顯現(xiàn)出來。 Q2 請兩位校友為我們講述一下投資行業(yè)的真面目,是不是就是我們看起來的那樣光鮮亮麗? 吳斐: 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(yè),在MBA畢業(yè)之后做5年以上,如果還在這個行業(yè)的話,就只會把這個行業(yè)看作一個正常職業(yè)而已,不會像入行前那樣給自己貼個標簽,比如光鮮之類的,不會的,5年后大家都很平常心,我覺得這個是共有的狀態(tài)。 第二,本身這個行業(yè)不是一個光鮮的行業(yè),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(yè),主要有很多方面: 方面1:真實的樣子是,你會花大量的時間做項目的篩選、分析、判斷和積累,大量的時間會在出差的路上。 方面2:項目的執(zhí)行可能會花很多時間,如果你看好這個項目,就會去調查、去訪談、去投資,做完之后,又會很快進入投后階段。項目的發(fā)展可能跟你的預期會有差異,可能好,可能壞,這時候你肯定要介入,要么幫他退出或轉型,甚至進行下一輪融資,這也是非標準化的、勞心勞力的工作,而且這只是投了一個公司的情況。 如果你投了10個公司,可以想象就是10倍的工作量。 方面3:剛剛師兄也說了有一個成功概率的問題,就算要上市了,上市賺不賺錢,退出的時候現(xiàn)金能回來多少倍,這些都是有很大不確定性的。 這時候就非??简炄说男膽B(tài),就像巴菲特說的,你得慢慢積累,慢慢地走,這東西急不來。 那么如果在這種情況下........說自己很光鮮,我覺得確實不太實際的。 毛圣博: 我從各方面來闡述一下職業(yè)是否光鮮這個事情。 第一,從收入上來看,如果你進入的是一些一線大牌美元基金的話,薪水收入是比較高的,應該超過絕大部分行業(yè),甚至可能超過咨詢公司;但這個行業(yè)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其實也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好,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: 原因1:其實還是很辛苦的,因為每個人更像一個個體戶,別人投錯什么項目也會給你帶來很大壓力;而且每天沒有人給你安排今天做什么,全靠自己。 原來我做工程師的時候,早晨起來我就知道今天要干什么,相對來說是一個確定性的任務;但是投資行業(yè)就不是這樣,剛入行得時候其實你約都約不到人,而入行久了,人脈多了,來找你的人就會很多,浪費時間的事也很多。 另外就是出差確實也不少,我跟吳斐在飛機上都偶遇過,都到這種頻次了。 原因2:你可能努力也沒用。這個行業(yè),其實7分靠運氣,還有3分不是靠努力,就靠本事,但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天賦,你要想一想適不適合做這個行業(yè)。 1、它變化特別大,每天都要學習新的東西,因為每個新流行的東西都不太一樣。 2、你需要不斷地去學習,其實你今天不知道你明天干什么,你要自己做規(guī)劃。 如果做基金的話,簡直可以用苦逼來形容。 首先,你自己的資金很小,工資基本上沒有,自己還要出資到自己的基金,還要去募資,投后還要做管理、做服務,你還要做公司的管理,還要做決策,還要推項目,真的只能用苦逼兩個字來形容了,再加個字就是“窮”。 你要很成功很成功,把機構做大,才能賺錢,你要運氣很好,本事也要好,基金才能賺錢,或者最后總的收入才能超越大的基金,這種回報就是5年、10年以后了。 從這個方面來講,我覺得是苦逼的,這兩個方面就解釋了為什么大家覺得這個行業(yè)很光鮮,但其實你自己干了以后,覺得很無奈。 我有很多朋友干了5年以后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不是干VC的料,這時候就很痛苦了,很累;即便不自己做,純粹打個工,雖然收入挺高的,但也天天誠惶誠恐,壓力也很大,所以很多人也都轉行了。 Q3 既然這個行業(yè)這么苦,你為什么還在堅持做? 毛圣博: 第一,我是一個對世界特別好奇的人,我會嘗試不同的事情,這個工作其實非常適合我,因為每天都可以跟各行各業(yè)的創(chuàng)始人進行交流,他們都是各個行業(yè)里面的人精,對行業(yè)都有很深刻的洞察,真正好的founder還會根據(jù)自己的洞察去提供差異化的價值,有一個很好的價值定位和商業(yè)模式,這些首先是我喜歡的東西。 此外,做了10年以后,覺得這個行業(yè)其實就是在跟人性對抗,所以我覺得這個職業(yè)對我來說是一個修煉心性、不斷精進自我的過程,這是我為什么還在堅持做這個行業(yè)的原因。 吳斐: 當時我從百威英博出來去做投資,是因為想通過投資,在企業(yè)股東角度去影響一個企業(yè)讓它變得更好,讓它創(chuàng)造更多的社會價值。 這么多年的工作,我覺得原始狀態(tài)的初心還是在的,在這個PE領域,其實很多是需要等待的,如果等不下去、丟掉了初心的話,就很難堅持下去。 第二,為什么這么難,特別是這兩三年的VC、PE,拉通來看,這可能是時代的原因。在過去的5年,中國IPO審核和并購都非常嚴格,港股會好一點,但也比美國小很多。原因就是國內的二級市場上市審核是非常嚴格的,退不出來。加上過去3年資管新規(guī)的影響,VC PE募集就非常難。 但在今年,注冊制、二級市場、資本市場的情況都有所改善,美股的中概股回港股,港股在科創(chuàng)板也再次發(fā)行…有這么多利好,所以我個人覺得我們除了工作苦之外,過去三年,由于資本市場的結構化挑戰(zhàn),帶來的從業(yè)人員的挑戰(zhàn),對VC、PE從業(yè)人員來說活水會相對越來越多,如果你能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價值,在VC、PE階段投它,有價值的公司最終會被一個沒有固化的資本市場退出掉。這個正循環(huán)出來之后,可能對我們堅持下來的這些圣斗士,或者未來想進入這個行業(yè),愿意吃苦耐勞留下來的人來說,這個行業(yè)還是值得慢慢去做的。 Q4 毛圣博學長提到,做VC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,那么要成為一名成功的PE從業(yè)人員,應該具備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? 吳斐: 我覺得PE從業(yè)人員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有兩個: 1、你對價值投資的判斷本身。雖然PE企業(yè)是中后期的,不管你想私有化它,還是分拆、去做業(yè)務反轉、或者IPO等,本質上你還是得判斷這個企業(yè)標的本身價值如何,不管你對它做什么樣的投資,那只是形式問題,對價值本身的判斷才是核心。 2、在PE階段結構化交易的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,比如你做項目制基金、分拆上市、私有化、定增、并購基金等,這種結構化交易的能力很重要。 這些東西在我剛入行的時候其實用的不多,但隨著細分龍頭上市越來越多,而且未來上市估值差越來越小,也不是門檻了,那肯定就拼技術了,這個更趨近于北美的PE模式。 這3年我們也看到,資本市場上有很多偏中后期的PE也做了大大小小的操作,我覺得未來這是趨勢,可能未來上市公司的數(shù)量會增大,估值會拉下來,這時候就需要考驗你交易的能力。 Q5 作為投資人,應該如何判斷一個企業(yè)的價值?能否分享一些你的投資心得或方法論? 毛圣博: 有一個海外研究機構對成功創(chuàng)業(yè)企業(yè)進行了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最關鍵的要素是時機,第二是團隊,第三才是其它的東西。 看到這個我腦海中第一個跳出的就是長江的校訓:“取勢、明道、優(yōu)術”,勢就是時機,正好完全契合。 我隨便舉個反例,其實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在零幾年都開始了,但是真正大批項目產(chǎn)生是在2012年,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的過程正在大規(guī)模完成,即安卓機的易用性得到了極大提高。最早的安卓機其實非常難用,我覺得計算機系的人也很難把它用好,更何況從功能機轉過來的大量電腦小白,我覺得他們是很難玩弄起來的。 從這個角度來看,如果2012年你做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,你可能就趕上了這個風口,但如果2012年你創(chuàng)業(yè)做一個PC應用,我覺得成功率很低,就逆潮流很行了。 所以,我覺得還是應該在歷史浪潮中等著風,來借這個力,時機是最重要的。 當然團隊也要找到跟自己DNA相契合的事情去做。最近我看易道的周航寫了一本新書《重新定義創(chuàng)業(yè)》,他非常坦誠,他承認到最后發(fā)現(xiàn)做易道這個事本身跟他的基因是完全不契合的,他寫了10個失敗的原因,但歸根到底是因為這個事本身跟他自己不契合,然后各種各樣的事就都發(fā)生了。所以團隊也是很重要的。 最后,勢也有了,團隊也有了,那就看具體的執(zhí)行了,比如差異化的產(chǎn)品怎么去做,怎么去迭代等等。 吳斐: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: 方面1:PE的項目也要看行業(yè),用大家常用的比喻就是你所在的行業(yè)是不是一個長長的坡,厚厚的雪。 長長的坡:就是市場是不是足夠大,是百億、千億,還是萬億的,你是做增量的,還是做存量的,到底數(shù)目有多大,里面有多少玩家。 厚厚的雪:就是商業(yè)模式,你的報表打開,你的毛利、凈利,對手的毛利、凈利,這個產(chǎn)業(yè)鏈里你賺了什么錢,比如做白酒的茅臺,或其它做洋酒的,有很高的毛利和凈利,還有一些做品牌的公司。 方面2:護城河,PE階段的公司層面,我們數(shù)字會看的細一點,核心是要從公司角度看你的差異化護城河,它有很多量化表現(xiàn):比如到了PE階段,公司說我是賽道里的第一、第二,第二名的收入是多大,比如第一名是50億,第二名是25億,你是人家兩倍,到了一個成熟的PE階段,你是人跡兩倍,而且是很好的賽道,說明你的規(guī)模護城河還是有的。 再比如,你說你產(chǎn)品力特別強,看你的毛利率是多少,第二名、第三名毛利率是多少,比如你的毛利率是 60%,第二名是45%,說明你定價權OK,非常強,那也是個護城河。 所以,從數(shù)字去看護城河,我們會看的比較細一點,信息來源可以是公司提供的報表,我們也會做大量的專家訪談,行業(yè)調研,360度研究等,這是一些PE或二級基金常做的事情。 方面3:到了成熟期的一些企業(yè),除了企業(yè)家的野心之外,還需要看它能否有自我迭代的能力去突破一個企業(yè)的邊界。往往中后期或成長期比較長的企業(yè),業(yè)務規(guī)模擴出來之后會碰到自己業(yè)務或管理組織的一些邊界,它怎么去突破,有沒有胸懷。 另外一種情況是,因為創(chuàng)始人有這樣迭代的能力,他做好了這個階段去尋找下一個賽道,再找一個厚厚的雪和長長的坡,比如孵化新的品牌,孵化新的賽道,這就說明這個創(chuàng)始人和團隊是有迭代的能力的,我覺得這種也是PE投資人會非常喜歡的。 Q6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投資人? 毛圣博: 想成為優(yōu)秀的投資人,必須克服人性的弱點。人性的弱點有很多,簡單來說可能包括貪、恐懼、自大等等。 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對的,沒有客觀地去看待一個問題,而張磊、李錄、以及其他幾位全球頂級的投資人,經(jīng)常提到對知識的絕對誠實,有的時候需要推翻自己。 人總是在給自己的觀點找一個合理的解釋,我覺得這是人性的一部分,你往往覺得自己是對的,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,如果你找到一個反例,你就會忽略批評。但頂級的投資人可能會問:你為什么這么批評我,你的邏輯是什么,有什么他可以吸收的東西,他對知識是絕對尊重的,而且沒有任何含糊,如果他有含糊的地方,他會不斷地去挖掘、學習、修整自己的觀點。 急功近利也是人性,因為你肯定想投下去馬上就能賺大錢,而不是等10年,20年才能賺錢;或者說今年本來是沒什么可投的,像巴菲特可能就不投了,甚至3年都不出手,但這個對行業(yè)來說是有壓力的,3年不投,那你的基金怎么辦,基金投資期可能要過了,這個時候一般的投資人可能就會急于出手。 巴菲特的基基金是自己的錢,以及一些真正相信他的人的錢,因為伯克希爾的股價也比較貴,目前一股要26萬多美金,里面大部分都是幾十年沒有取出來過的,這個讓它如虎添翼,他能去做特別長線的規(guī)劃。 我覺得預測短線其實幾乎是不可能的,但預測長線相對來說是簡單的。比如我問你明年的趨勢是什么,我覺得沒幾個人說得出來,但如果我問你在未來機器人的應用是不是會非常廣泛,很多人就會說絕對是。 吳斐: 我非常同意不投也是一種投資,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耐得住寂寞,對自己的成長要耐得住寂寞,不能看到同行或者同僚投了很多項目或者一些IPO自己就慌,因為你看到他投了很多,不一定就退得好,可能處理起來還會很棘手。 Q7 你覺得讀MBA的價值是什么? 吳斐: 我覺得MBA的學習對轉行非常有幫助的。我個人來說,其實我在長江有兩段經(jīng)歷,一段是在北京學習,另外是出國交換。接近20個月的課程是對財務、市場營銷、戰(zhàn)略、組織行為等等的系統(tǒng)性集中訓練,這種全面、系統(tǒng)的學習我覺得是非常好的,也讓我有了更多選擇,成功實現(xiàn)了轉型。 MBA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它的案例都是鮮活的,這里面當然有很多中國商業(yè)的案例,另外因為我們長江教授很多也是海外回來的,那么也會有許多國外商學院的案例。這些都是很活的東西,我覺得學習這些本身會帶來很多的收獲。 第二個,意外的收獲是,我當時去的時候,我們班有很多行業(yè)的同學,年齡段差距很大,這個是讓我覺得意外的。我覺得同學這么多年下來已經(jīng)成為了一群非常有意思的朋友,因為大學是同一個年齡段,同一個專業(yè)的,而且也沒有什么社會經(jīng)歷,但是MBA同學之間就非常有意思,各個行業(yè)都有,各種性格的人都有。 毛圣博: MBA的價值,第一個吳斐也提到了是思想的碰撞,就像芒格說了,你必須具備跨學科的能力,通俗點說就是知識要學雜一點。怎么學習?最快的就是跟人學習。哪里能找到這么多各行各業(yè)的人還愿意跟你交流?我覺得除了商學院其它地方很難找到。 而且大家針對同一個話題進行交流,那就是課,同一門課,同一個案例不同行業(yè)的人可能他的看法是不一樣的,這樣交流、碰撞下來你就會學到很多。我覺得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,但是對世界的假設可能是非常不一樣的,所以跟不同人、不同思想的碰撞我覺得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受益很大。 此外,我的另外兩位合伙人我們也是這樣在讀MBA的時候認識的,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其實我跟他們兩個并不是特別熟。畢業(yè)了以后因為大家都做了同樣的行業(yè)變得越來越熟,又都在上海,所以最終大家就走在一起,成立了基金。 同學是很重要的,你想想看這些偉大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基本上他的合作都是同學,美團王興和他的同學們,F(xiàn)acebook也是如此,因為在同學中比較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有一個長時間的了解。這個就是我的看法,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收益。 當然MBA的價值還有一個小塊就是自我認知。 第一,商學院會提供coaching,包括職業(yè)性格測試、領導力測試等,你會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,我覺得99%的人可能是不了解自己的或者不愿意了解自己的,那么在這里你會拿到很多工具了解自己,當然如果你再有一些注意,發(fā)自內心去了解自己真的想要什么,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,那可能就更好。 第二,在這個相對單純的環(huán)境里面,你比較容易自我覺醒。當然即使你畢業(yè)的時候你沒有自我覺醒也沒有關系,因為這只是說你有這么一個意識,另外當然商學院學的各種framework、各種知識都將幫助你后期進行繼續(xù)學習,自學,這個也是另外一個點。 Q8 對于想要轉行進入投資行業(yè)和準備創(chuàng)業(yè)的同學,你們有什么建議? 毛圣博: 因為現(xiàn)在想進入這個行業(yè)的人很多,但這個行業(yè)招人比較少,所以我覺得你可以從如何差異化自己來切入。為什么人家招你,我覺得這個行業(yè)最看中的還是行業(yè)研究,所以建議你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行業(yè)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,形成一篇報告,最好是PPT形式。把主要的觀點列出來,為什么你做了這個研究,你得出了一個跟網(wǎng)上能搜到的那些大路貨非常不一樣的觀點,然后推薦幾個公司,那么這個我覺得可能會非常打動基金的人,因為他們會覺得,原來有人這么想,他還沒有這些公司數(shù)據(jù),他竟然能推薦到這么幾家看上去還不錯的公司。你推薦的公司可能并不一定人家認可,但是你這個邏輯人家可能覺得不錯,比單投一份簡歷要來得有用得多。 這個是自己要做功課,自己這個功課如果不做的話,轉行可能只是一個夢想,可能未來都比較難。 那么對于想要創(chuàng)業(yè)的同學,我想說創(chuàng)業(yè)其實是孤注一擲的,你要真的看到了一個價值定位點,別人都沒做,或者你覺得這不是一個紅海競爭市場。我覺得你真正要有一個壁壘,并且是別人很難競爭的,這樣你一定會義無反顧,而且會有一群人跟你一起,你一定要有人格魅力,或者在行業(yè)里有很深的洞察,這個行業(yè)的人或你的朋友愿意義無反顧地跟著你做。 我覺得成功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都是孤注一擲的,先做A再做B這種想法就是錯誤的。 吳斐: 準備轉型做投資的同學我覺得分兩類: 第一類:以前是財務背景,比如在四大、或企業(yè)會計有一些經(jīng)驗的同學,其實你進入到PE行業(yè)的技術門檻會低一點。這種同學基本功還可以,可能更多需要的是實習,找一些network,跟這個行業(yè)的人聊有沒有機會,去投簡歷。 第二類:從實業(yè)過來的,這時候我覺得有兩種方式: 方式1:基本功,就是你從產(chǎn)業(yè)過來,肯定要表現(xiàn)出你對行業(yè)研究本身有比較深的基本功。 方式2:這部分同學在這個階段,我覺得跟我當時讀書的時候也不一樣,現(xiàn)在這個階段其實中小上市公司挺多的,如果你是產(chǎn)業(yè)的人,你去不了VC或PE,你管一些實業(yè)投資還是有機會的,現(xiàn)在基本上市公司都會配一兩個所謂戰(zhàn)投部的人,不一定很專業(yè),但是他們也會看一下他們這個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所在的細分領域要不要做投資,要不要做收購,以及要不要跟人家合資,拓展一下業(yè)務。 可以從這個角度切,看這個細分領域的背景,比如原來是化學化工的,你把A股上市公司拉出來發(fā)現(xiàn)有很多,還有剛上市的一些,比如最近大火的生物醫(yī)藥,你可以去里面做投資,也比去純PE的財務機構可能稍微要容易一點,看你的背景。 所以,我覺得對實業(yè)的同學來說,現(xiàn)在中國市場中的機會要比我和師兄讀書時候多很多。 以上是本期“MBA職場犀利說”的精彩分享內容,后續(xù)我們將繼續(xù)推出聚焦于其他領域的專場分享,敬請期待~
1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本網(wǎng)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(wǎng)實際控制的任何網(wǎng)頁上的內容,本網(wǎng)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,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
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
服務熱線:010-8286 31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