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訊】2020年2月18日,教育部、科技部聯(lián)合頒布了教科技〔2020〕2號文件——《關于規(guī)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》(以下簡稱“2號文件”)。一時間,SCI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。有人認為該文件中的意見有助于糾正多年來科技界存在的“SCI至上”的問題;也有人認為,在尚未建立能夠替代SCI的評價指標之前,徹底否定SCI將會影響科技評價的科學性、客觀性。哪么,應該如何看待SCI論文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呢?我想,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,要先做好兩個事情:一是對“2號”文件的內容進行準確的解讀;二是對于過度否定SCI的后果要有清楚的認識。
一.“2號文件”的解讀
“2號文件”第一條指出“(SCI)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(chuàng)新貢獻的直接依據(jù)”。在“依據(jù)”前面加上“直接”一詞,說明并沒有否定SCI作為科技評價依據(jù)的價值。而是指不能簡單地直接用SCI論文的數(shù)量、被引次數(shù)、影響因子等來評價科研機構或個人的學術水平和創(chuàng)新貢獻。
第二條指出,SCI成為學術評價等的核心指標,“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(xiàn)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”,“科技創(chuàng)新出現(xiàn)了價值追求扭曲、學風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”。第二條指出了我國科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“SCI”至上的弊端。這一弊端的后果之一是造成我國科研單位和人員重論文,輕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。
在第三條提出“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”,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(jù)”,第五條提出“實行代表作評價”,“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”。第三條和第五條分別是針對SCI論文并不適合作為應用研究、實驗開發(fā)、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的重要評價指標,以及在科技評價中追求SCI論文數(shù)量忽視論文質量等問題而提出的。
由此可見,“二號文件”的目的是“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、過度、扭曲使用等現(xiàn)象,規(guī)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”,而不是否定SCI論文。
二.過度否定SCI論文的弊端
由國家主管教育和科技的部門出臺的這份文件,對于改變科技評價中“SCI至上”的現(xiàn)象將會起到宏觀上的導向作用。但是,地方的教育、科技主管部門和基層科研單位在落實的過程當中,需要注意的是: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,即過度否定SCI甚至是否定在國際期刊上發(fā)表論文。原因如下:
第一,各專業(yè)領域的中文學術期刊數(shù)量比較有限。一方面會導致最新的研究成果無法及時發(fā)表;另一方面,原本瞄準SCI的論文改投中文期刊,會對那些學術水平不高但應用推廣價值很好的成果有擠出效應。這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。
第二,過度淡化甚至否定SCI論文會減少國外學者對中國學者論文的閱讀和引用率,進而降低中國科研機構和學者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,不利于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。從長期上來看,將會制約我國科技水平和創(chuàng)新能力的提高。
因此,對于SCI論文,應該讓它走下神壇,但也不能打入冷宮。
楊洪濤博士
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
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轉型與創(chuàng)新研究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
上海市工程管理學會理事
1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MBA教育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本網(wǎng)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(wǎng)實際控制的任何網(wǎng)頁上的內容,本網(wǎng)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,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
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
服務熱線:010-8286 3124